根据一份「样本数」少,但几乎每个「样本」都在反馈的观点:这是个大家都不想面对和回首的年。
年初缩招,年中将就入职,年末被欠薪,我其实一点都不想回头看。既然不想面对生活的「处处碰壁」,那就看看这个年都快过去了,我还喜欢些啥,哪怕一点也好。
🎵️ 音乐
我在几个月前还深切认为着,自己所处的地方是个没什么精神粮食的艺文沙漠。直到上周日,在本地听了一场 live 后才稍微有所改观:原来我这个「老头子」,还是能不用到处奔波,就可以同一群小年轻们蹦蹦跳跳。那个晚上,台上的主唱觉得这里的司机还挺能唠磕。本来不以为然的我,就在散场叫计程车的时候,和司机唠了一路,唠了很多。六十多的车资,差不多算是大半场 live 的票钱,虽然是一场「拼盘演出」,不过总的来说表现都很精彩,还是觉得值回了票价。
扯回到今年听的这些杂七杂八的歌,这是自初中以来,尝试接触对岸专辑最多的一年。不管是流行还是独立,只要是喜欢,就会把整张专辑听下来。在通勤的那段无聊时光里,除了看看算法和技术文章,背景就放些专辑什么的,也还蛮不错的。
有效专辑样本数:30+
电台拾遗
上高中前的那几年,晚上会在基本四面都是墙的小房间里听电台,收讯时好时坏,那时候就都听欧美(ps: 一点也看不上那时候的华语流行) 。现在能捡起来这个,是在机缘巧合下被安利了「听说」(全二季)。重复看了两三次后,就直接去翻找相关电台节目的资源。
目前的国内电台,能找来歌手打歌、对专辑访谈的节目越来越少。更多的听者在忙碌中,疲于了解创作人在孕育专辑期间的心路历程,而选择单刀直入地寻找音乐与自身生活间的音韵和谐(亦或者是共鸣)。当然前面所述,也无关对错,但如果在电台上,听过主持人与创作人之间的相互交谈,甚至是艺人在空中电波上的小型现场,相信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创作者和作品,也还能在访谈中挖掘一些小「彩蛋」,挺好。
记得昨晚看 live 时,主唱问观众是如何知道所在的乐团,其中不乏喊出单曲名称和流媒体平台名称的。不过在马芳老师[^1]的电台上,我是听到那些「土法炼钢」的创作故事和空中现场的精彩演出[^2]后,才决定期待他们的新专辑。
对了,在某打分平台上,经常会看到拿某乐团与草东或万青相比较的言论。对于这些言论,只需一笑而过即可。
心水专辑 / 单曲
-
依旧是林生祥老师操刀电影「阳光普照」的配乐与主题曲,「远行」[^3]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处在略微风起时,吹散遮蔽于阳光下一块阴云,很喜欢这种感觉。
-
去年多产的升哥,今年不意外地带来了新专辑「七天」[^4]。在某平台上也说过,有生之年必须要去台北听一次跨年专场。
-
杨乃文今年也出了新专辑[^5],突然唱慢歌的她也让我感觉意外。不过回顾了那张「SILENCE」之后,还是更喜欢老专辑一点。(正如青峰所说,封面真好看)
金曲 or 金音? 我全都要!
如果说金曲是华语流行的风向标之一,那么金音则是台湾独立乐坛的重头戏。金曲暂且不提,毕竟能获奖的都算实至名归。金音里的很多入围曲目都是宝藏,建议寻找相关歌单[^6]并从中「淘宝」吧。
-
金曲奖的遗珠之憾 - 「垂直活着,水平留恋着」
这张专辑的「标签」是一种很明显的「丧」,但听完之后又像是获得了一种解脱。情绪的把控更加游刃有余的同时,艾怡良的嗓音又是具有强辨识性的。同样需要留心的是编曲,效果确实惊艳。前几天在社交平台上看了一段现场的 live 影片,她在新生代的台湾歌手里面,算是没什么太大短板的了。
-
金曲奖的哀喜并存 - 「0」
听完这张专辑,我什至不相信 Sandy 已经是 5 开头岁数的艺人了。嗓音能够保养到这种近乎完美的程度,真的令人佩服。专辑在艺术表现上很超前,某平台上说这更像是实验性作品。词的题材在抽象与现实议题之间突兀跳跃,整体的曲风感觉也想走空灵的格调,缺乏多样性。尤其是「沙文」的感觉又与其他曲目不搭,最终导致这张专辑已经很久没再翻出来听了。
-
从金音单曲奖 到最心水专辑 - 「给天王星」
继去年通过一些方法拿到了 anpu 的现场专辑后,今年依旧想再买一张专辑。
专辑要到了,等到了再补充?
欧美
今年欧美流行听的不多,除了照常听打雷、酷玩、Taylor 的年专,最主要是多听了 Billie Eilish 的新专。但不知道为何,我无感。
样本数不多,没有话语权,明年继续努力。
Favorite Albums
列表,可能会分先后,如有遗漏,后续补充
- 七天
- 阳光普照 电影原声配乐
- 给天王星
- 无名英雄
- 藏着并不等于遗忘
- 垂直活着,水平留恋着。
- 我肯定在几百年前就说过爱你
- 换句话说
- 电火王
- 越美丽越看不见
- Norman Fucking Rockwell
- Everyday Life
🎬️ 剧集
拍谢... 要说去年还算看了点美剧,那今年美剧算是基本没在碰了。
同样地,台湾在社会写实题材剧上发力,成就了所谓的「爆款」,也是我今年的最爱。除此之外,在平淡中透露「人间烟火」的日剧,显然比那些看起来「唰嘴」的日剧,更讨我喜欢(年纪大的象征)。而在英剧方面可见的是,菲编的天才剧本令人心生欢喜,但黑镜的完全没落又让人感觉叹息。
有效剧集样本数:15 左右
不包含:用来下饭时用作背景音的、冗长的大陆剧
台剧,光与暗
很多年来,台剧在文化输出上渐渐败下阵来,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懒得提及的大陆剧集。自从英美剧开始进入视野,那些四五十集的超长大陆剧,已经让我发昏恶心。尤其是随处可见的一些槽点,尴尬的台词、漏洞的脚本、蹩脚的肢体语言,已经很难让我冷静地去看待这些剧集。
当输出的价值观受限于未知时,通过观看能得到的正面的三观收获,也寥寥无几。
-
光:我们与恶的距离[^7]
虽然了解公视在台湾媒体的特殊地位,也知道公视在一直支持本土剧,尤其是本土社会写实剧的创作。当看完「与恶」之后,我仍然没有办法脱离那些从剧中影射到现实上的尖锐矛盾。于是又看了一遍的我,这次的疑问则是:我们能拍出这种剧集吗?
答案则是:暂时无解。
-
暗:罪梦者
同样是有台湾流媒体平台支持的作品,它在编辑和剪辑上让人摸不着头脑,怀疑自己是否是在做一堆乱七八糟的梦[^8]。如果说「与恶」给了台剧一道光,「罪梦者」则像是在对比中蒙上了一道阴影。
从19冬,到19秋
这几年来,一直都能够每季固定地追两部左右的日剧。下面稍微列一下:
- 19冬 3年A組 今から皆さんは、人質です
- 19冬 家売るオンナの逆襲
- 19春 わたし、定時で帰ります。
- 19夏 凪のお暇 ⭐️
- 19春、19夏 あなたの番です
- 19秋 俺の話は長い ⭐️
- 19秋 グランメゾン東京
之前还立了个 flag,说「凪のお暇」可能会是我的日剧最佳。不过实在是... 狗没拿赛,我选「俺の话は长い」。
男主在剧中话多、爱狡辩,在弹幕里也被键盘侠们教训地很惨。但不得不说,toma 所饰演的角色也代表了一种类型。家庭之间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拌嘴,而情感则在小吵小闹中逐渐变得不可替代。从小满和姐姐一家的亲情升温,到三枝交往结束后的复工决定,都代表着那些由小代志所爆发的大能量。
「凪のお暇」也是我所喜欢的类型。高桥在里面饰演一个表面无谓、内心敏感的爱哭男子,凪则为了想要不看别人的脸色过活,选择了做自己。双方不被理解的部分,通过一系列的巧合与经历,逐渐地开始接纳,实在是觉得有点意思。
再后面的话,除了熬夜看到最后烂尾的「轮到你了」,其他都还是挺推荐的。
Phoebe, and Deepfakes
-
Fleabag S2
不得不说,菲编乃大不列颠帝国的奇女子,又能编剧又能演。在之前看完第一季后,就开始苦苦地期盼着。第二季和神父的展开,让我进入了🍋️精的次元。
在第一季里,「丧」对自我并用性来填充孤独的女主,面对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生活。而在第二季里,她仍然不避讳自己的喜欢,也不再倚靠任何人。只有知道自己才能与生活直球对决,再自己用胶布贴上脆弱的「裂缝」,才能够自我拯救。
“And in the glory of being a woman, the darker bits are involved.”
-
The Capture
这是看过后,还是会觉得心里发毛的剧。当所谓的视频录像不再真实,但足以成为关键性证据的时候,是否还能让冤者沉冤,让罪者获罪?
Deepfakes 是人工智慧的产物,换脸 App 也很流行。当在使用这类工具时,恐怕大部分人都不会心存疑虑。如果这种技术成为可随意定人罪行的工具,也就代表着技术就像抗生素一样,成为了管用但滥用的绝佳代表。可能现在还看不到技术滥用未来,以及其造成的的苦果。等到大部分人类真正觉醒的时候,就必须要自己吞下了。
🎥️ 电影
有效电影样本数:2
今年也确实是没有在看电影,两部电影都是在院线看的,一部叫 Joker,而另一部叫流浪地球。
前者倒是有比较多的地方可以说,角色表现无疑是最闪光之处,剧本也很有意思。很佩服那些能够联想的人呐,他们都太有趣了。
小物
先列举吧,有空再回来补...(隐形 flag)
- WF1000-XM3
- 三顿半
to be continued...
[^1]: 馬世芳 - Wikipedia [^2]: 20181204-耳朵借我-馬世芳-告五人專訪 - Mixcloud [^3]: 【陽光普照】電影主題曲-〈遠行〉official MV - Youtube [^4]: 年過60的陳昇:男人上了年紀要 Do something!不要一直碎碎念 - 關鍵評論網 [^5]: 越美麗越看不見 - 豆瓣 [^6]: 2019 金音獎精選 - Spotify [^7]: 台灣之光!《與惡》唯一台劇 站上新加坡掃2大獎 - 自由時報 [^8]: Netflix挖來HBO班底,斥重金拍攝的《罪夢者》為何換來負評? - 商業週刊